郑州

当前选择:郑州

当前位置: 郑州学大教育 > 郑州资讯 > 郑州

从儒家经典看为人处事

来源:徐老师 时间:2016-04-13 13:59:11

从学而篇开始引证儒家经典,讲解做人的道理。父子、兄弟、朋友间的处事原则。值得好好理解!终身受用。

学而篇
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学习,并且反复的学习,你感到快乐吗?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,你是否感到很高兴?你们有很多同学,甚至是都不喜欢。那么,为什么孔子说学习很高兴呢?老师看《论语》,看《老子》,手不释卷,老师有这种“不亦说乎”的感受,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?因为,老师非常喜欢看《论语》《老子》,因为喜欢,所以反复的看,不但没有枯燥乏味的感受,反而觉得非常快乐。所以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有一个前提条件,就是“你必须喜欢”。

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,一个人的一个远方朋友,千里迢迢的来,还带了很多贵重的礼物,一个人一脸的不高兴,你知道是为什么吗?因为这个人欠了这个朋友很多钱,这个人的这个朋友来讨账了,这个人当然不高兴。这位同学,你有不喜欢的朋友吗?如果这个你不喜欢的朋友来找你玩,你会高兴吗?所以,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也有一个前提条件,是你特别喜欢和想念的朋友。

“君子”这个名词,孔子经常提到,与“小人”相对。但是,在古代,最初是没有道德因素的,只有身份的区别。贵族被称作“君子”,地位最底下的人被称作“小人”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逐步给他们赋予了道德的意义。品德高尚的被称作“君子”,道德败坏的,被称作“小人”。

你们要成为“君子”,不能成为“小人”。

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

孔子是把“孝”推向最高道德准则的第一人。他认为,一个人,首先要做到“孝”,“孝”是做人的根本。有子是孔子的高徒,在《论语》中,被称作“子”的只有有子和曾子,可见,他两个人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有多高了。 一个人,如果做到“孝”,那么,他就不会犯上,更不会作乱。其实,孔子的“孝”的思想,能维护和稳定统治者的地位,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。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,这句要牢记,老师非常喜欢这句。一个人,要守住最根本的东西,要走正道。 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

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语,你们喜欢花言巧语的人吗?当然不喜欢。“仁”在《论语》中多次提到,“仁”是孔子最高的做人要求。我们都要做有仁德的人,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。对待那些喜欢夸夸其谈但又不老实做事的人,我们可以说他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
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曾子这个人不善言辞,甚至有点木讷,但是学问很高,所以,孔子把自己的孙子交给他培养。曾子写了《大学》一书,孔子的孙子子思写了《中庸》,可见名师出高徒。

一个怎样才能有修养?就要像曾子说的,每天要反思自己。如果你们将来成为一个公司的职员,要反思,工作是不是尽心尽力了,你现在,学习是不是尽心了。对待他人,是不是言而有信。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,就会成为一个“君子”。

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

这里,孔子教给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。如果你将来做了一个大公司的领导,做了部门的领导,如何做的更好?你对任何事情,对任何人,要“敬”,要有“敬畏之心”,如果你自以为高高在上,目中无人,别人不会信服你的。还要“信”,言而有信。对下属的工作,你要安排好,要“节”,有节制,不要让下属疲于奔命,不要在下属休息的时候安排繁重的工作,不要加班。

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
中国自古有一句俗语:“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”,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做的好。在家里,对父母长辈要“孝”,关于如何做才是恰当的“孝”,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说。出门在外,对待别人要尊重。不能只和一部分友善,要“泛爱众”,要有博爱的胸怀。亲近有道德的人,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”吗!然后,还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。

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这个“色”这么理解?难道是“女色”?或者仅仅是“女色”?单纯理解成“女色”是不对的,应该理解成,泛指一切具有诱惑性的华丽的东西。在这个社会上,有许多诱惑人的东西,应接不暇,所以,我们不要对那些表面荣光的东西所吸引,老老实实的做人,扎扎实实的做事情。“贤贤”就是尊重贤者,第一个“贤”是动词。类似的有“君君”“臣臣”“父父”“子子”。在乡下,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奶奶,她从小就知道,尊重贤者,尽心孝敬父母,对朋友好,守信用,对国家也很忠诚。虽然她没有上过学,但孔子说“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”。孔子所说的学习,主要是为人处世的能力。

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,则勿惮改。”

一个人,在众人面前要表现的庄重,言行不能轻浮。(这时,一个同学在嬉笑,“鹊华烟雨”于是以他为例说明)这位同学,你在同学面前嬉笑甚至打闹,不遵守纪律,别人和老师也不会尊重你,因为你的学习和待人的态度不对。所以,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,谈论正事的时候,要表现的真诚,别人才相信你,信赖你,尊重你。

学习任何东西,不要“一根筋”,不要固执己见,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,合理取舍。这里再次提到“忠”和“信”的重要。“无友不如己者”不是要和比自己能力强的做朋友,在多数情况下,朋友比自己强很多,自己会很不舒服。你想,一个整天在你面前炫富的朋友,你的心理会产生自卑感的,有这样的实例。应该理解成,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,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 自己有过错,不要害怕改正,有一句成语叫做“讳疾忌医”,自己有病,如果不去看医生,小病就会变成大病。 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
[MVC:PAGE]

同学们,在我们农村里,家里的老人去世了,要大办丧事,守孝三年,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? 逢年过节要祭祀祖先,是为了什么?对祖先的敬重,是为了教化后代。敬仰祖先和逝者的社会效果是“民德归厚”,使民风淳朴,社会就会安定祥和。 子禽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,抑与之与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

子禽是一个“调皮”学生,喜欢挑老师的毛病。从中也可以看出,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感情是非常融洽的,说话都是直来直去的。不像现在的有些师生关系,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,孩子们怕怕的,现在的有些老师没有学到孔子教育的真谛。

孔子比较关注当时社会的政治,到一个地方一定对当地的政治形势详细了解。子禽对孔子对当地政治的熟悉程度感到惊讶,好奇孔子是这么得到哪些重要的政治信息的。于是问子贡,老师是怎么获取这些信息的,是他自己去问的,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?子贡的回答,其实是回答子禽对老师人格的一丝疑虑。子贡说,老师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简朴、谦让,老师的这些品德,即使是打听事情,也和常人不一样。子贡说的非常对,很多政治信息,都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,即使他想知道的,也会用一些超乎常人的方式获取,这在以后的章节中还要补充说明。

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
看一个人,他父亲在的时候,要看他有没有远大志向;他父亲去世了,要看他怎么做事情。你们现在上小学,但是你们要有自己的志向。(一个学生叫赵*哲刚被班主任训斥,听课时闷闷不乐)我问赵*哲同学,你有什么志向?他说想拉小提琴。我问,你父亲是做什么的?他说是做小生意的。于是我问,如果你父亲还想让你继承他的事业做生意,你愿意吗?他说,不愿意。我又问了几个同学的志向,是否和他父亲现在的职业一致。于是我说,孔子这里说,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”的说法是错误的。要对父母孝,不一定要走父母的老路,只要你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从事什么职业无关紧要,只要自己喜欢就行。

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我们是一个讲究“和”的民族。平常我们说,“和气生财”,“家和万事兴”。儒家对待“和”的态度和道家释家和西方的耶稣教的态度不一样。儒家认为,你踢我一脚,虽然我不能回敬一脚,但是我啐一口唾沫还是可以的。所以孔子这里说,“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一味的追求和谐,而不懂得用礼来节制约束,是不行的。我说,当今世界,美国、日本等一些国家,对中国南海和东海的领土争端,我们以礼待之,用“和”态度对待周边的国家,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求和,就会受到欺负。所以,我们必须在国际法的前提下,据理力争,必要的话使用武力来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,这也是孔子的思想。我们对待他人也是这样,对于那些蛮横不讲道理的人,也不能一味的用“和”,要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。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”

有子说,讲信用要符合义,这样的承诺才能兑现;恭敬要合乎礼,这样才能避免被羞辱。我问一个同学,你的一个好朋友请你帮忙打架,你会答应吗?你的朋友请你帮忙抄作业,你会答应吗?答,不会。为什么?因为那不符合道义,是一些不合理的请求。所以,对于那些不合理的,甚至是违法的请求,你不能答应。(一个同学在嬉笑)我对这个同学说,你上课不认真听,违反课堂纪律,老师就会批评你,如果你严重违反纪律,就会受到严厉惩罚,这就是你没有做到有“礼”,所以会受到羞辱。这就是“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”

你所依靠的人必须忠诚可靠,你做事情才能取得成功。

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。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,对于饮食和住所没有过高的要求。你不一定非要天天吃海鲜,吃昂贵的食物,能保证营养即可。你非要你的家长给你装修豪华的卧室你才满足吗?不要这样。你非要家长给你买贵重的衣物你才出门吗?那样不好。老师吃饭非常一般,平常就是粗茶淡饭。我所住的房子,只是简单的装修,洁白的墙壁,我感到很舒服。我有一个书橱,有很多喜欢的书。家里还看着“大头”电视,因为还能看吗!

但是对于本职工作,对于自己分内的工作,要“敏”,“敏”是勤快的意思,做事情要勤快,不能懒惰。话要少说,先说后做,与做后再说是不一样的。先把大话说下了,以后还不一定能做到,就不好了。

什么叫“就有道而正焉”?就是要以正确的、规范的言行来时刻匡正自己。

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
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感情很融洽,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,孔子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或者错误的言行也是直言不讳的指出来。

这天,子贡问孔子,贫穷却不献媚,富有却不骄纵,这样的人好不好?我问学生,这样好不好?学生嗫喏的回应。我大声说,当然好了!你看在乡村里,有些人,对当官的,对有钱的人,低头哈腰;而对那些弱势群体,却又趾高气扬,欺软怕硬。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小人”。我们中国的许多“富二代”在国内外花钱如流水,开着父母的钱买来的豪车横冲直撞,惹是生非,骄纵的不可一世,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无耻“小人”。你们,应当做到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”,即使你将来不是很富有,没有做官,也不要曲于权势,要堂堂正正做人,光明正大做事。即使做出一些成就,也不要狂妄,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人。

孔子在赞赏子贡的同时,提出了更高的境界。他说,不如贫穷却很快乐,富裕却谦逊好礼。有做人的人格还不算,还要从内心净化灵魂,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。你富裕了,不骄纵之外,如果还彬冰有礼,和善待人就更好了。在美国,有许多世界级的超级富豪,比如比尔盖茨,他住着简朴的房子,开着破旧的汽车,穿着廉价的衣服,他把自己的所有资产捐献出去,做慈善事业,这就是“富而好礼者”。反思我们中国的许多富豪,没有做到这一点。

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
孔子说,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当代知名学者李零先生说的非常好,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就怕自己没本事。

相关推荐
热点资讯
热门话题